·文革史笔记-1.2 | 围绕着工作组问题的斗争

MountAye

Mar 13, 2022


格式说明

  • 下划线 包括的内容,是对应章节的内容梗概。
  • > blockquote 引用的内容是对原文的摘抄。
  • 没有下划线的内容,是根据引文的个人引申和感想。一般来说是引文在前,感想在后。各段感想之间以分割线 <hr /> 区分。
  • 无序列表的内容,是对应章节的时间线整理。很多章节的时间线互相重叠,这在第二卷和第三卷中会更加常见,所以我另外维护了一份总的时间线,笔记全部完成后发布。

内容梗概

“文化革命”已经开始,文革小组以北大为突破口,因为“四清运动”在北大留下了存在矛盾的两个阵营,且彭真牵涉其中。聂元梓等人《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成为文革中第一张大字报。

未知圣意的北京市委组织对其聂元梓进行批判,人民日报发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进行反击,毛下令向全国全世界公布聂的大字报。全国运动轰然而起,北京大中院校开始揪斗党委第一二把手,学生开始主宰学校秩序。

刘少奇未知毛泽东圣意,北京市委在刘少奇为首的中央在京领导授意之下,派驻工作组进驻学校取代党委,陆续成立文化革命委员会,仍着力于控制事态。激进师生开始反对、驱赶工作组,人民日报社论对学生进行支持和煽动。“六·一八事件”标志着斗争开始暴力化,工作组将其认定为反革命事件,学校中开始出现反工作组的大字报,工作组与闹事师生的关系愈发紧张。

工作组控制事态的行动被称为“反干扰”运动。清华化九班蒯大富崭露头角,刘少奇妻子王光美进驻清华工作组,认定“右派学生蒯大富要夺权”。陈伯达手下《人民日报》、《红旗》发表社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支持反对工作组的行动,被刘少奇误读。

毛于7月18日回京,告诉刘少奇派驻工作组是错误的。刘下令工作组由“反干扰”转入“斗黑帮”。毛利用文革小组成员在学生中活动,制造群众与刘少奇的更严重的对立。25日、26日晚陈伯达、康生、江青两次前往北大组织万人辩论大会。29日人民大会堂“北京市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文化革命积极分子大会”宣读了撤销工作组的决定,刘、邓、周作检查。

8月4日蒯大富被平反,8月5日毛发表《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未点名,但是针对性已经很明显,毛泽东与刘少奇的矛盾公开化。八届十一中全会公报之后不久的新闻报道中,刘少奇从第二位降到了第八位,林彪上升到第二位。


摘抄随想

“四清运动”即“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其指导纲领体现在1965年初《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运动1963年在农村率先开始,1965年在部分省市试点,北大的运动于1965年结束。

四清运动在北大形成了存在矛盾的两个阵营:“刚从北大经济系调到哲学系任党总书记的聂元梓和哲学系的一些人”,以及北大党委书记陆平等人。原北京市委和彭真支持陆平,聂元梓等人则被“冠以‘左派’的桂冠”,受到打压。


一九六六年五月十七日,在中央文革和康生的亲自授意下,康生的老婆曹轶欧绕过北大党委的陆平、彭佩云,找到聂元梓等人,鼓动他们起来造陆平等人的反,并表示有人支持他们。

由此可证伪“文革是自下而上的运动”、“文革是自由过了火”等一干谬论。“下”之所以敢于克“上”,决定性原因是有比“上”更靠“上”的权力直接指使和发动,谈何“自下而上”?奉命行事,谈何“自由”?

“自下而上”完全是文革结束后知识分子和失势官僚集团为了顺利地将文革定性为错误而减少阻力,不将批评矛头过于集中于最上,折衷妥协的结果。然而随着思想解放的惯性最终酿成六四,对毛的去神化立刻彻底停止,这种妥协也被冷藏,维持于当时的现状,直到左派思想回潮。


造党委的反,这在当时中国人的心里,无疑产生着巨大的振动。很多人对一九五七年的反右运动尚记忆犹新,对点名尖锐批评党委成员当然难以接受。

为什么“难以接受”?因为反右运动中,敢于向中共提意见的人士被打为“恶毒攻击社会主义”的右派,被剥夺工作、隔离审查,甚至被逼自杀,包括留在大陆的积极渴望入党以至于写文章批判亲爹的胡适幼子胡思杜。

这一斗争方式早在三反五反运动中就成型了,张爱玲的《赤地之恋》中有所反映。

反思文革而不反思从建政乃至建党到文革的整个历史,那就什么也反思不出来。习近平说“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那就既能用前否定后,也能用后否定前。


虽然有人支持聂元梓等人的大字报,但绝大多数人采取观望态度,并从理智上认为,必须与党委保持一致。

《易》有之:“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这是“理智”还是市侩?

在北大党委的授意下,上千张反对聂元梓的大字报,很快淹没了反对党委的大字报。还有有组织地于聂元梓等人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聂元梓被戴上了“邓拓帮凶”,“党的叛徒”、“严重违反党纪国法的大坏蛋”、“赫鲁晓夫式的阴谋家”等顶顶帽子。聂元梓虽有通天本领,毕竟是经历过党的历次政治斗争的党内人物。她有点难以支持了。

为什么难以支持,文中似乎作为常识处理。然而今人确已不知,还是张爱玲的《赤地之恋》中有反映。


当时在京的中央领导人认为,“六月二十日前后,在野右派感到气候已经适合,纷纷出笼,他们和黑帮分子,保皇派等互相勾结,利用群众的革命热情,以极左的面目出现,兴风作浪。”

六月二十一日,蒯大富在一张大字报上批了这样一段话:“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夺权斗争,从前权在校党委手里,我们和他们斗,把它夺过来了。现在权在工作组手中,那么,我们每个革命左派就应该考虑,这个权是否代表我们,代表我们则拥护,不代表我们则再夺权。”正是这一天,王光美作为工作组成员,正式进驻清华园,并认定“右派学生蒯大富要夺权”。

总有一些政治爱好者喜欢考证东西方关于“左”和“右”的区别,扯蛋。中共语境之下的“左”就是“正确”,“右”就是“错误”,能且只能作字符串替换。

如此便可轻松解释,甚至不需要解释“是右派扛着红旗反红旗”、“形左实右”这种文字游戏。

那有人问“极左”——极左就是极其正确,只不过太正确了,以至于不明真相的土包子人民群众还接受不了,强行推行会导致政权不稳定,所以需要不极之左“先锋队”用庄子原文意义上的“朝三暮四”来虚与委蛇。但是呢,如果极其正确的极左们想要夺左的权,而又没夺成,那不好意思,大家还是不是同志,矛盾是人民内部矛盾还是敌我矛盾,取决于你被定性为“极左”还是“形左实右”,前者自杀后者宣判,但你必须得死。

庸俗化就是政治理念之争在政治权力斗争中被扭曲后的必然下场。


而工作组基本上是按照当时在京的中央负责人指定的“中央八条”为指导进行工作的。这八条规定是:“大字报不要上街”,“内外有别”,“开会要在校内开,不要在街上开”,“不要上街,不要游行示威”,“不要搞大规模的声讨会”,……

原文只有5条,用了省略号,不知是资料缺失,还是出版时被审查。

根据维基百科,剩余三条是“不要串联”、“不要包围‘黑帮’住宅”、“防止坏人破坏,注意保密”。


会议快结束时,毛泽东来到会场接见与会代表。经久不息的掌声,连绵不断的“毛主席万岁”的呼声,使大会气氛骤然生辉。当毛泽东踏着《大海航行靠舵手》的雄浑歌声的节拍率先离开会场时,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心境大概有天渊之别。

个人崇拜之一瞥。


时间线

  • 1963年
    •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即“请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的“四清”运动首先从农村开始。【1.2.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
  • 1965年初
    • 毛泽东亲自主持制定《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提出的一些问题》即“二十三条”,作为四清运动的指导纲领在农村全面推行。【1.2.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
    • 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也开始在部分省市进行试点。【1.2.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
    • 北京大学的四清运动在党委书记陆平等人领导下进行,1965年结束。【1.2.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
      • 在国际饭店召开的总结会议上,触动了不少人,也损伤了一些人。
      • 刚从北大经济系调到哲学系人党总支书记的聂元梓和哲学系的一些人,与陆平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冲突。
      • 北大党委的上级是北京市委,了解情况后,彭真多次亲临现场,表达对陆平的坚决支持。聂元梓等人偃旗息鼓。
  • 1966年5月17日
    • 知道聂元梓和陆平紧张关系的新文革小组制定了“从北大点火,往上搞”的方针。在中央文革和康生的授意下,康生的老婆曹轶欧绕过北大党委的陆平、陈佩云,找到聂元梓等人,鼓动他们起来造陆平的反,并表示有人支持他们。【1.2.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
  • 1966年5月25日
    • 下午2时左右,署名聂元梓、宋一秀、夏剑豸、杨克明、高云鹏、李醒尘、赵大中的大字报《宋硕、陆平、彭佩云在文化革命中究竟干些什么?》在北京大学大饭厅外张贴出来了。批评陆平等人破坏文化大革命。【1.2.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
  • 1966年5月25日后
    • 在北大党委授意下,上千张反对聂元梓的大字报,很快淹没了反对党委的大字报。还有组织地与聂元梓等人进行了面对面的斗争。【1.2.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
    • 康生见聂元梓招架不住,背着当时在京的中央政治局委员,把聂元梓的大字报底稿直接转给了正在杭州视察的毛泽东。【1.2.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
  • 1966年5月31日
    • 陈伯达代表中央亲临人民日报社,改组《人民日报》,撤销了吴冷西的职务,使人民日报社能为中央文革所左右。【1.2.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
  • 1966年6月1日
    • 改组后第一天的《人民日报》发表了《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引用了林彪关于政权的议论,指出“一个势如暴风骤雨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高潮已在我国兴起!”【1.2.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
    • 毛泽东下令,向全中国、全世界公布聂元梓的大字报。【1.2.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
    • 晚8时整,各地广播电台联播节目里,播放了聂元梓大字报的全文。【1.2.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
  • 1966年6月2日
    • 《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北京大学七同志一张大字报揭穿了一个大阴谋”为通栏标题,刊登了聂元梓的大字报全文;发表了陈伯达参与写作的评论员文章《欢呼北大的一张大字报》,把陆平、陈佩云领导的北京大学称为“‘三家村’黑帮的一个重要据点”,号召“革命派”把它“彻底摧毁”;发表了《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的社论,告诫人们要抓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中与资产阶级的斗争。【1.2.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
  • 1966年6月2日后
    • 千千万万封声援聂元梓的信件和电报飞进北京大学。【1.2.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
    • 全国各地报刊连连刊登工农兵学商各界人士支持聂元梓大字报的文章。【1.2.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
    • 北大:【1.2.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
      • 五颜六色的大字报布满校园。
      • 首都各学校、机关、工矿、企业的成千上万群众涌向北京大学声援聂元梓。
      • 聂元梓每到一处,必被数以千百计的敬慕者簇拥。
      • 聂元梓等人张贴大字报的地方,用桌子搭了一个讲坛,各单位群众排成一字长蛇阵,争先恐后地跳上桌子发言,以示对聂元梓的支持。
      • 有年轻学生在哲学系办公室门口等候,只要有人从里面出来,便高喊“支持你们!”
    • 北京的55所大专院校和部分中等专业学校及普通中学掀起了揪斗党委第一二把手的浪潮。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毛泽东在一个月之后的一次讲话中说,“六一”公布大字报就考虑到非如此不可。【1.2.北京大学的一张大字报】
    • 北京大学党委主要负责人被《人民日报》公开点名,在当时,这意味着剥夺了他们手中的一切权力,需要确定新形式的领导机构代行党委职权。【1.2.进驻工作组】
  • 1966年6月3日
    • 《北京日报》刊登中央改组北京市委的决定。【1.2.进驻工作组】
    • 《北京日报》公布了新市委改组北大党委的决定:【1.2.进驻工作组】
      • 派以张承先为首的工作组到北大对社会主义文化革命进行领导。
      • 撤销党委书记陆平、副书记彭佩云的一切职务,并对北大党委进行改组。
      • 改组期间,工作组代行党委职权。
  • 1966年6月4日
    • 北京新市委为稳定学校秩序,仿照北大做法,向大专院校派了少数试行工作组。【1.2.进驻工作组】
  • 1966年6月4日后
    • 许多学校的学生纷纷涌向党中央、国务院、北京市委所在地,提出派工作组进驻学校的要求。【1.2.进驻工作组】
    • 在京主持日常工作的刘少奇、邓小平无所适从,飞往杭州向毛泽东汇报,并请求毛回京主持工作。【1.2.进驻工作组】
    • 毛泽东表示暂时不准备返京,同时委托刘、邓相机处理运动问题。【1.2.进驻工作组】
    • 刘、邓立即赶回北京,着急了各部委负责人参加的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会上大部分人认为应当仿照北大先例,设立工作组。刘少奇摸不透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真实目的,也主张派工作组。会议决定哪里出事,哪里派人去,派工作组要快。【1.2.进驻工作组】
    • 会后刘少奇把派工作组的决定电告杭州毛泽东,毛回复同意。【1.2.进驻工作组】
    • 6月5日之后半个月时间里,北京市教育系统绝大部分单位进驻了工作组。某些夺权激烈的单位,如中宣部、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及其他省市的某些单位,6月中旬派驻工作组。【1.2.进驻工作组】
    • 工作组领导下,各单位陆续成立了文化革命委员会一类的临时领导机构。【1.2.进驻工作组】
    • 工作组基本上按照当时在京的中央负责人制定的“中央八条”为指导进行工作的:“大字报不要上街”“内外有别”“开会要在校内开,不要在街上开”“不要上街,不要游行示威”“不要搞大规模的声讨会”……(阿掖山注:原文如此,八条只列出五条)【1.2.进驻工作组】
    • 北京市委将“中央八条”传达给北大师生,师生爆发出强烈的反对情绪。说“八条”是“压制革命”的大字报很快出现在北大校园。声援队伍涌向北大校园。【1.2.进驻工作组】
    • 工作组下令封闭校门,婉言谢绝外校群众,不断宣传给工作组提意见是“不相信党中央”。一时间北大校园出现了平静。【1.2.进驻工作组】
    • 然而北大师生到晚上便悄悄四处活动,还到外校串联点火,使反工作组的情绪传播得更快了。【1.2.进驻工作组】
  • 1966年6月8日
    • 北京邮电大学首先采取了赶走工作组的行动。【1.2.进驻工作组】
    • 各大中学校几乎都出现了反对工作组的大字报。【1.2.进驻工作组】
  • 1966年6月13日
    • 习用反右运动的逻辑,很多人认为反对工作组就是反党。刘少奇在《批转中南局<关于文化大革命的情况和意见的报告>》《批转中共西北局<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意见和部署>》中表示准备反击反工作组的运动。【1.2.进驻工作组】
  • 1966年6月16日
    • 《人民日报》社论《放手发动群众,彻底打倒反革命黑帮》,评论南大揪出校长匡亚明和共青团北京市委改组,改变了“反对党委,哪怕反对党委中某个成员即被认为是反党”的政治传统。【1.2.进驻工作组】
  • 1966年6月18日
    • 北京大学的“六·一八事件”,学生们斗争“黑帮”出现不文明方式的典型。在三十八楼等处设置“斗鬼台”“斩妖台”;“黑帮分子”带上高帽,脸上涂黑墨,身上贴大字报;采用罚跪、揪头发、撕衣服、拳打脚踢等武斗形式,最后游街、游斗。【1.2.进驻工作组】
    • 张承先反对这种“过火行动”,带领工作队员将参加批斗的师生赶回教室宿舍,情况汇报给市委。【1.2.进驻工作组】
    • 市委认为六一八事件是“敌人的阶级报复”。中央文革陈伯达:“六一八事件是一个反革命事件,一定有一个地下司令部”;康生:要揪出这个事件的后台。工作组对群众态度更强硬,也促使了群众与工作组对抗情绪的增长。【1.2.进驻工作组】
  • 1966年6月19日
    • 清华大学工程化学系三年级902班(即化九班)学生蒯大富提出要赶走以叶林为组长的工作组。【1.2.“反干扰”运动的开展】
    • 刘少奇委托夫人王光美去清华大学看大字报。【1.2.“反干扰”运动的开展】
  • 1966年6月20日
    • 刘少奇女儿刘平平所在北师大一附中出现反工作组大字报《救出钻进我们肝脏的牛鬼蛇神》【1.2.进驻工作组】
    • 刘少奇知道后,找来包括刘平平在内的校“文革委员会”成员谈话,说“出现说工作组是黑帮的大字报,是右派扛着红旗反红旗”。【1.2.进驻工作组】
    • 刘少奇针对北大工作组对六一八事件的处理情况批示:“北大工作组处理乱斗现象的办法是正确的,及时的。”并以简报形式转发全国。【1.2.进驻工作组】
  • 1966年6月21日
    • 蒯大富在一张大字报上批注:“革命的首要问题是夺权斗争,从前权在校党委手里,我们和他们斗,把它夺过来了。现在权在工作组手中,那么,我们每个革命左派就应该考虑,这个权是否代表我们,代表我们则拥护,不代表我们则再夺权。”【1.2.“反干扰”运动的开展】
    • 王光美作为工作组成员,正式进驻清华园,并认定“右派学生蒯大富要夺权”。【1.2.“反干扰”运动的开展】
    • 很多班很多系希望王光美能亲临基层单位,看看群众的情绪,听听群众的意见。【1.2.“反干扰”运动的开展】
  • 1966年6月22日
    • 工作组得知化九班要开会,给他们打电话,说王光美要参加。【1.2.“反干扰”运动的开展】
    • 不知原因,王光美没有去,去的是工作组秘书。【1.2.“反干扰”运动的开展】
  • 1966年6月23日
    • 蒯大富为首的学生贴出《叶林同志,这是怎么回事?》的大字报,将头一天的事公布于众,酿成了全校为之轰动的“电话事件”。大字报责问的是叶林,实际矛头对准的是王光美。【1.2.“反干扰”运动的开展】
    • 当晚,叶林亲自主持“声讨会”,蒯大富等人毫不退让。【1.2.“反干扰”运动的开展】
  • 1966年6月26日-1966年6月28日
    • 26日,在王光美授意下,举行了由清华大学“大部分师生”参加的游行示威,呼喊了“无限信赖工作组”“反对工作组就是反党”“坚决打退反革命分子蒯大富的猖狂进攻”等口号。【1.2.“反干扰”运动的开展】
    • 27、28日,清华大学里举行斗争蒯大富等学生的大会。【1.2.“反干扰”运动的开展】
  • 1966年6月下旬
    • 反干扰运动二十几天的时间里,北京24所高校上万名学生被打成右派,数千名教师被打成反革命。这一比例不下于反右运动。【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中央文革小组作为毛泽东的耳目,将上述情况频频传递给他。【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1966年7月3日
    • 《人民日报》转载了《红旗》杂志的社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代表陈伯达领导的中央文革小组的意见。社论的矛头暗指刘少奇,但是刘少奇却误以为是鼓励支持他的群众去打击反工作组的力量。【1.2.“反干扰”运动的开展】
  • 1966年7月8日:
    • 毛泽东给江青的信:“我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就当了共产党的钟馗了。事物总是走向反面的,吹得越高,跌得越重,我是准备跌得粉身碎骨的。这有什么要紧,物质不灭,不过粉碎罢了。全世界有一百多个党,大多数的党都不信马列主义了。马克思、列宁都被他们搞得粉碎,何况我们呢?”【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1966年7月18日
    • 毛泽东突然回到北京。【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刘少奇闻讯立即驱车前往毛泽东住处,打算汇报工作。【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毛泽东住所门前停着几辆小轿车,屋里灯光明亮。【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门卫告诉刘少奇,毛刚刚回到北京,很疲劳,早已休息了。【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1966年7月19日
    • 毛泽东会见刘少奇等人时,毫不客气地指出,派工作组是错误的。运动犯了方向、路线错误,赶快扭转,把一切框框打个稀巴烂。【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刘少奇未及防备,但立即下令工作组刹住“反干扰”,赶快转入“斗黑帮”。【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王光美所在的清华和张承先所在的北大率先执行。【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在此之前,陈伯达、康生、江青、曹轶欧等人纷纷亲自出马,到北京广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煽动群众的反工作组情绪,并通过这些单位将信息传递出来。因此,反工作组的能量仍在聚集扩展。【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1966年7月21日
    • 陈伯达派人去清华大学探望被关押着的蒯大富,表达支持。【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毛泽东对刘少奇做的工作作了更明确的表态。共产党怕学生运动是反马克思主义的。有人天天说走群众路线,为人民服务,而实际上是走资产阶级路线,为资产阶级服务。对待工作组,毛泽东指出工作组阻碍革命,势必变成反革命。【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刘少奇没理解毛泽东讲话的全部含义,还想在工作组问题上持保留意见。【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1966年7月22日-1966年7月23日
    • 陈伯达、江青以“调查文化大革命运动情况”为名,两次去北京大学进行活动,挑起对六一八事件的辩论,煽动群众起来反对工作组。【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陈伯达、江青以中央文革小组的名义写信给中央,指出“排除干扰”的运动实际上是跳动群众斗群众。【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1966年7月24日
    • 毛泽东当着中央文革小组负责人和政治局常委的面说:“中央好多部,没有做多少好事,文革小组却做了不少好事,名声很大”;工作组“起坏作用,阻碍运动”,应当“统统驱逐之”。【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1966年7月25日
    • 晚间,陈伯达、康生、江青与文革小组其他成员再次来到北京大学。【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在东操场,江青亲自主持召开了万人辩论大会,揭发批判工作组。
      • 康生在会上特别强调:“毛主席一个工作组也没派。”
  • 1966年7月26日
    • 毛泽东接见中央文革小组成员时再次指出,全国95%的工作组犯了方向路线错误,并下令撤销工作组。【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当晚,陈伯达、康生、江青再次去北京大学,组织召开第二次万人辩论会。【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把北大工作组的态度问题,上升到阶级斗争的高度。
      • 江青在会上发言,展现出她最“革”的姿态。将她与毛泽东和前妻杨开慧的儿子毛岸青的妻子张韶华的矛盾在这样一种场合抖搂出来,声嘶力竭地高喊毛家不承认这个儿媳妇。
      • 陈伯达说:“我们建议撤销以张承先为首的工作组……”
    • 中央文革直接参与赶走北大工作组的消息传遍北京各大高校,反工作组浪潮势不可挡。【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1966年7月27日
    • 刘少奇找康生单独谈话,康生说“蒯大富是革命的”时,刘坚持说不是,并认为“你们说镇压是不对的,不是镇压”。【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为支持康生对蒯大富的评价,陈伯达当天再次派人看望了蒯大富。【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陈伯达、康生、江青带领文革小组全体成员到北师大召开批判工作组的大会。【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江青在海淀区召开的中学学生代表大会上宣布罢掉海淀区中学工作队队长的官。【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1966年7月28日
    • 北京市委决定撤销大中学校工作组。【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1966年7月29日
    • 毛泽东委派周恩来亲自去过问清华大学的“文化大革命”的情况。【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了“北京市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文化革命积极分子大会”:【1.2.制造与工作组更大的对立】
      • 蒯大富也被送去参会。
      • 宣读了北京市委撤销工作组的决定。
      • 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被迫在派工作组问题上作检查。
      • 周恩来传达了毛泽东提出的文化大革命三大任务:一斗、二批、三改。
      • 会议快结束时,毛泽东来到会场接见与会代表。
  • 1966年8月1日
    •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开幕。毛泽东和刘少奇为各自的观点和行动进行了辩解。【1.2.毛泽东与刘少奇矛盾的公开化】
    • 刘少奇选择到北京建筑工程学院蹲点。刘少奇就工作组问题和学生运动问题多次讲话。试图按照中央八条的精神,“试验开小会来解决矛盾”。【1.2.毛泽东与刘少奇矛盾的公开化】
    • 毛泽东认为应该用公开的、大规模的轰轰烈烈的运动形式,依靠更广大的群众,制造声势。【1.2.毛泽东与刘少奇矛盾的公开化】
  • 1966年8月4日
    • 康生、江青出席了北大举行的批判张承先为首的工作组大会,并作讲话。【1.2.毛泽东与刘少奇矛盾的公开化】
    • 陈伯达等人到清华大学参加批判王光美为首的工作组执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大会,为蒯大富公开平了反。【1.2.毛泽东与刘少奇矛盾的公开化】
  • 1966年8月5日
    • 毛泽东在中南海大院里贴出了《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1.2.毛泽东与刘少奇矛盾的公开化】
      • 大字报写道:全国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和人民日报评论员的评论,写的何等好啊!请同志们重读一遍这张大字报和这个评论。可是五十多天里,从中央到地方的某些领导同志,却又反其道而行之,站在反动的资产阶级立场上,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将无产阶级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打下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围剿革命派,压制不同意见,实行白色恐怖,自以为得意,长资产阶级的威风,灭无产阶级的志气,又何其毒也!联系到一九六二年的右倾和一九六四年的形左而实右的错误倾向,岂不是可以发人深省吗?
      • 1962年8月毛泽东亲自主持召开的北戴河会议,实际是对年初七千人大会的否定。其批判的单干风、翻案风、投降风等右倾表现,实际上针对刘少奇。
      • 1964年底至1965年初,为纠正四清运动打击面过宽的所谓形左实右路线,而制定的“二十三条”,又是指向王光美在1964年参加四清的“桃园经验”。
      • 毛泽东利用大字报这种非常手段,将正在召开的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动向,在中南海里泄露,等于向全国人民宣告,他的大字报就是炮打刘少奇这个司令部的。
  • 1966年8月8日
    • 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召开并通过《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1.2.毛泽东与刘少奇矛盾的公开化】
    • 林彪在接见中央文革时作了长篇讲话:“这次文化大革命最高司令是毛主席”“毛主席又把局面扭转过来了。不然,文化大革命运动就会夭折、中断,资产阶级就会占优势,我们就要打败仗”。作者认为,这证明毛为通过十六条确实做过相当艰苦的努力。【1.2.毛泽东与刘少奇矛盾的公开化】
  • 1966年8月9日
    • 全国各地主要报纸在头版头条以套红大字标题全文刊登了《十六条》。【1.2.毛泽东与刘少奇矛盾的公开化】
    • 欢呼的人群、报喜的人流涌向了各省市委机关所在地。【1.2.毛泽东与刘少奇矛盾的公开化】
    • 北京有组织的群众队伍川流不息地到设在中南海西门附近的中共中央群众接待站庆贺。锣鼓声、口号声,“毛主席万岁”的呼声响成一片。居住在中南海里的人也为之震动。【1.2.毛泽东与刘少奇矛盾的公开化】
  • 1966年8月10日
    • 晚7时15分,毛泽东独自来到中央群众接待站,接见前来庆贺的群众。直到警卫人员赶到接到站将毛泽东请回中南海后,人群仍在继续翻滚。【1.2.毛泽东与刘少奇矛盾的公开化】
  • 1966年8月12日
    • 在林彪的协助下,中共中央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公报》:“毛泽东思想是全党全国一切工作的指导方针。”【1.2.毛泽东与刘少奇矛盾的公开化】
    • 此后不久的中央领导人露面的报道中,刘少奇的名字排到了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之后。林彪的权力上升了,刘少奇的权力削弱了。【1.2.毛泽东与刘少奇矛盾的公开化】

回到本系列的目录:.pdf | 高皋、严家其《文化大革命十年史》笔记